WEDCV155VD5RRV515DV

 

01 疫情結束,我們就離婚吧 最近一個閨蜜微信里跟我吐槽: 「老公在外地工作,本來一年只有幾次團聚機會,由於疫情長假,我今年整整一個月都跟老公朝夕相處。 起初很甜蜜,可到了第二周,我就開始受不了了:老公咳嗽時長大的嘴巴,睡覺時打響的呼嚕,上廁所時沒放下來的馬桶圈,看上去都無比礙眼,我真希望他消失! 剛開始,我以為是新冠肺炎讓我過度緊張,但時間長了,我感到不對勁: 我打從心底抗拒和老公親密。 我享受夫妻生活,但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總會下意識的不去靠近老公,不與他發生肢體接觸。 他察覺到了,問我是不是嫌棄他最近感冒,怕被傳染。我說不是。 他說:不是你躲個什麼?莫名其妙! 本來天天憋在家裡已經夠難受,老公還用話懟我,我情緒瞬間爆發,大罵他狼心狗肺不是個東西。 如果是以前,我起碼可以出門散個心,等脾氣消了再回家,但現在我在家守著孩子寸步不離,頂多去陽臺坐著生會悶氣。 過去,我總抱怨老公陪我的時間太少,現在真的希望他馬上消失,我現在每天都在想,這是不是因為我們根本不合適,不應該走進婚姻?」 去年春節,離婚率拔高2.6倍,充分證明了「回誰家過年」是一道婚姻送命題。 今年春節,民政局延遲上班,夫妻沒機會出門,婆媳矛盾、回家糾紛、走親戚爭執迎刃而解,但離婚率會因此降低嗎? 未必。 上網一搜,疫情這扇照妖鏡,把很多人的婚姻照得明明白白。 有人不會關心只會抱怨,假期延長關心卻沒有延長; 有人非要頂著疫情回老家,把妻兒留在城裡,妻子無比失望; 有人疫情結束就和老婆離婚,凈身出戶; 有人想通了夫妻不合適,平淡的分開; 婚姻幾十年,實際上面對面的時候不多。 《親密關係》提到一組數據,隨著結婚時間增加,夫妻的幸福感會逐年下降,步入晚年後才趨於平穩。 為什麼會逐年下降?因為夫妻雙方不再投入熱情。 結婚前將彼此視為靈魂伴侶,結婚後將彼此視為空氣,再炙熱的愛經過時間的沉澱,都會變得像白開水一樣平平無奇。 而漫長的隔離期,加快了夫妻減少熱情的過程。這會讓夫妻感到:伴侶越來越不重視自己了。 寡淡的生活,不再重視自己的伴侶,加上雞毛蒜皮的爭吵,很容易讓「相愛容易相處難」變成一句真理。 02 婚姻里所有的矛盾,都是因為它 維繫婚姻的關鍵是什麼?每當回答這個問題,我都會想起古希臘神話里,丘比特的「面具式愛情故事」。 丘比特愛上了國王的小女兒普塞克,由於她是個凡人,他只能偷偷把她養在宮殿里,每天晚上來看她。 丘比特警告她:你可以要求一切,唯獨不準看我的臉,否則我們就散夥。 普塞克思念家人,丘比特讓西風送來了她的姐姐們,姐姐嫉妒普塞克的奢華宮殿,慫恿她去看丘比特的臉。 普塞克信了,晚上點燃蠟燭看清了丘比特英俊的睡臉,她激動得顫抖的手沒端穩蠟燭,滾燙的蠟油灼傷了丘比特的手臂。 丘比特勃然大怒,瞬間從普塞克眼前消失,悔恨莫及的普塞克為了找回丘比特,歷經千難萬險,上刀山下火海證明自己的愛,這才讓兩人重歸於好。 這故事集全了愛情的所有元素:激情,慾望,背叛,私密,傷害,爭取…… 但它主要告訴我們一件事:就算是朝夕相處的戀人,也會戴著社交面具,使配偶高看自己。這被稱為「自重感」。 佛洛依德認為,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兩個,一個是性需求,一個是被人當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人們會不計代價地滿足自己這兩個需求,可往往忽略了配偶也有同樣的需求。婚姻中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因此產生。 比如疫情期間常見的矛盾,一個常洗手嚴格防疫,一個不洗手隨心所欲,彼此都想說服對方自己才是對的。 事實上對錯只是幌子,夫妻矛盾的根源是:你不夠重視我。 如果夫妻不理解這種心理,很容易就著事情本身吵個不停: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你不聽我的,我們就離婚。 可以確定的是,這跟夫妻三觀是否一致沒有太大關係,硬要說的話,這倒是跟夫妻雙方的情商更有關。 誰情商高,誰先察覺到自重感的缺失,誰就能掌握關係里的主動權,讓對方心服口服。 反之,無論你怎麼說服、爭論、講道理,都無異於對牛彈琴。 03 為什麼朝夕相處,會讓自重感降低? 這場疫情讓很多夫妻理解了一件事:朝夕相處是很可怕的。 病毒的焦慮、宅家的憋悶、環境的恐慌,慢慢滲透進小家庭里,讓夫妻感到一股強大的外力掌控著命運,自己只能任人魚肉。 為了重拾命運的主動權,內心不夠強大的人,會拼了命從配偶身上索取自重感,或者想方設法讓配偶圍著自己轉。 年前,一位朋友的老公剛剛辭職,本想著年後自己創業,遇上天災只能放棄,宅在家裡全憑存款度日。 他每天手機不離手,不斷向朋友灌輸各種謠言:吃板藍根可以防疫、泡腳可以消滅病毒、疫情是外國人的一場陰謀…… 朋友本來就感到有些不安,老公的話更讓她心裡不踏實。 她試圖告訴老公,這些都是謠言,不能信。老公非但聽不進去,反而找出更多理論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朋友說:他現在整天跟我傳謠,我真的覺得很煩,該怎麼才能阻止他? 我說:你可以認真聽他說話,不管他說什麼都表示贊同,一直聽到他講夠了為止。 朋友半信半疑的試了試,第二天,老公果然不再傳謠了,她很好奇的問我原理是什麼。 我說:人在焦灼的時候,最容易感到失重,為了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他需要通過別人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比如喋喋不休的講話來吸引你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人很容易陷入爭論對錯的誤區,實際上,你只要滿足他的心愿,聽他說,讓他感到自己很重要,事情就了了。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大部分人更喜歡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比如夫妻倆朝夕相處,總有人低頭沉迷玩手機;伴侶間耳鬢廝磨,總有人注意力不在對方身上。 對渴望獲得自重感的配偶而言,這簡直就是摧毀婚姻的利器,他們認為:天天在一起,意味著你每時每刻都應該關注我。 就像丘比特在普塞克面前隱藏真面目,被撞破就離開。他希望配偶重視自己的光環和面具,同時不計代價來了解自己的真實內心。 但現實中,我們結婚前對伴侶的重視,往往並不是出於理智,而是出於荷爾蒙激發的熱情。一旦熱情減少,重視自然會減少。 只有極少數夫妻,婚後能夠始終保持對伴侶的重視,與其說這是「真愛」,不如說這是聰明的社交技巧。 04 如何提升自重感,重拾幸福? 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他人眼裡重要的人,這是人類本性最深層次的驅力,也是兩性相處的真理。 可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從他人身上獲得自重感的同時,也要給予他人同等的自重感,讓配偶感到我們足夠重視他。 比如自幼缺乏父母疼愛的人,精神世界如同冰山雪原,自己都冷得不行,有一絲火焰都要緊緊抓在手上,怎麼可能還有餘力給他人取暖? 所以即使理論上,我們知道不要老是刷手機、不要恐慌病毒、不要一直沉浸在自我世界裡,現實中,我們還是會先顧好自己。 有一個思維誤區是:想要婚姻幸福,夫妻要學會互相體諒。 如果夫妻雙方心理都很健全、強大且充滿善意,順理成章就能做到,不用強調。 但對缺乏愛、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就算每天對她強調八百遍,道理全都懂,她也很難做到。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她真實的想法。 7年來,我接過將近兩百封婚戀諮詢郵件,深刻發現一個道理:如果做不到換位思考、體諒對方,就不要勉強自己去做。 婚姻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在這個過程中修補童年的傷口,光顧著學習婚姻相處技巧,反而疏忽了自身的心理成長,我認為這是得不償失的。 因為你在給自己戴上面具,但面具戴得再好看,也無法消除你內心深處的焦灼感。不如坦率告訴另一半: 「我的內心有一個傷口,光靠我自己很難使它癒合,需要你足夠重視我並且為我付出,我才能學會如何愛一個人。」 比起因為自重感缺失想要離婚,不如在勞燕分飛之前,把面具摘下來坦誠相見,告訴對方你需要他更加重視你。 即使這樣做無法讓你們重修舊好,至少可以讓你在下一場婚姻里,獲得成長,避免摔同樣的跤。 當然,我更希望的是通過這場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夫妻關係得到了升華,感情基礎更加牢固融洽。 畢竟你不是傾國傾城的普塞克,他也不是說走就走的丘比特,正因為你們只是兩個普普通通的人類,才有更多共同之處可以達成理解。 不得不朝夕相處的生活,給了人們大把的時間去學會如何愛自己。 真正愛自己的人,更會懂得如何讓他人也感受到愛。 這也是親密關係中最美妙的地方: 我不知道什麼是愛,直到我發自肺腑愛上自己。 當我學會重視自己的感受,我也就學會了如何愛你。

 

 

內容簡介

說到華府,你會想到什麼?
白宮、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和櫻花……
此外,她是美國的首都,超級強權的外交中心,是台灣政治人物必經之地。
她就在一洋之隔的東邊,但你真的了解嗎?
本書以歷史人文的視角,帶你探索在華府的台灣故事。
在新南向之餘,不妨也來趟新東颺,認識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城市!
 
◎《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作者最新力作
◎跟著林獻堂等歷史人物來趟台美關係巡禮!
◎各界一致推薦

林孝庭/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暨胡佛檔案館東亞館長
唐家婕/駐白宮特派記者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華府智庫訪問學者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蕭新晟/國家寶藏發起人
 
 
在世界中心呼喚台灣
華府,有雄偉的建築:白宮、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國會圖書館;有刺激的場景:轟動一時的台灣女情報員案使得美國國務院情報員受傷甚深;當然更有值得大書特書、名留歷史的軼聞趣事。
本書從華盛頓說到川普,從林獻堂聊到王建民。這些華府主人與台灣過客的故事,不僅是八卦緋聞,更多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歷史典故、人文風景。
 
當林獻堂遇見華盛頓
本書從美國建國前說起,帶你踏進充滿歷史與權力交織的華府建築與場景,和古今人物一同暢遊地景。林獻堂當年的環球旅行就曾途經華府,聽說還差點沒飯店住。當他看到白宮時,曾大力稱許,因為對比台灣總督府的設計,白宮在他眼中顯得莊重質樸許多。而看見華盛頓紀念碑上大清官員的獻詞,將華盛頓比為陳勝吳廣時,令他頓時勃然大怒,而這又是為哪樁?
 
外交太太帶你臥底美國
本書作者隨夫婿派駐美國六年,這回帶領我們潛入美國之心。最神奇的是,它們竟然和台灣有關係!從大清、日治到中華民國,處處可見台灣身影。從台灣看華府,絕對是了解華府、重新認識台灣,理解台美關係的新視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德青
淡江西班牙語文學系、成大藝術研究所畢業。
曾蝸居唱片業與出版業。
二〇〇八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年度大獎得主。
待過越南胡志明市,著有《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又去美國華府,寫了《華府跫音:你所不知道的六〇個台美故事》。
目前是獨立評論@天下、故事網站專欄作家。
是TaipeiSaigoner,也是TaiWanshingtonian。
《華府跫音》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hingtonian/

相關著作:《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全彩增補版)》《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目錄

推薦序 美國,那樣近那樣遠
自序 不只新南向,也要新東颺
華府小百科

 
Chapter1 花旗國望遠鏡與排灣族大頭目

國會大廈 美國國會議長當起雞籠「煤」人
白宮 顏值高的皮爾斯總統想買下台灣
史密森尼學會總部 紅城堡裡的福爾摩沙標本
林肯系列—福特戲院 林肯中槍第一現場
林肯系列—彼得森屋 林肯彌留的床
林肯系列—林肯紀念堂 會替黑奴發聲的才會善待華人
國務院 美國領事送給排灣頭目的伴手禮
杜邦圓環 甲午戰敗大清割台時

 
Chapter2 林獻堂的華府行腳—日治時代的台美身影

潮汐湖櫻花 櫻花夫人的澎湖之痛
林獻堂系列—聯合車站 林獻堂遊華府的第一站
林獻堂系列—華盛頓紀念碑 嗚呼!誰把華盛頓比為陳勝、吳廣
林獻堂系列—國會圖書館 林桑口中「世界第一美麗之圖書館也」
林獻堂系列—佛利爾美術館 國民黨元老廚子的古董王國
喬治華盛頓大學 台灣第一位華府留學生王振明
傑佛遜紀念館 珍珠港事變後開館
美洲印地安博物館 日軍無法破解美軍印地安語密碼
敦巴頓橡樹園 預告台灣從戰敗國到聯合國
小羅斯福紀念碑 天佑台灣之台北市羅斯福路由來
二戰紀念碑 美軍最高階戰俘「瘦子中將」被關在屏東

 
Chapter3 自己的大使館自己找

前駐美大使館 蔣經國訪美及艾森豪訪台
韓戰老兵紀念碑 台灣轉骨大力丸
中國城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春節遊行
阿靈頓國家公墓 許多「住戶」生前待過台灣
國家藝術館 台灣故宮盛大開展
國家航太博物館 黑貓中隊的U-2偵察機
國家郵政博物館 美國兩度發行孫逸仙郵票
越戰老兵紀念碑 華航成立全拜越戰所賜
布萊爾賓館 蔣經國歡度農曆六十大壽
喬治城 宋楚瑜的夜間部博班
國家動物園 熊貓外交台灣擋不了
水門大廈 水門案與台中清泉崗淵源
五月花飯店 台美斷交蕭萬長牙齒掉十一顆
國家檔案館 《臺灣關係法》原件在這?
 


特輯 雙橡園 媲美白宮占地面積的台灣光點

 

Chapter4 轉角遇到黨外「喊打」


小馬丁路德金恩紀念碑 台灣留學生的啟蒙導師
國家廣場 《我有一個夢》感動了鄭自才
朝聖者教堂 萬一旗子倒下羅福全救援
拉法葉廣場 蔡同榮遇上張艾嘉外公
伍德隆莊園 模擬黃文雄地下鐵路逃亡秘技
西半球最深的地鐵 陳唐山達達的馬蹄聲
國家科學院 李遠哲院士的諾貝爾之路
進行曲之王蘇沙故居 路過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
新聞博物館 江南案劉宜良留名所在
豪華強森汽車旅館 王桂榮的傷心酒店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從電子計算機到電腦王國的台灣奇蹟
華盛頓郵報 台灣解嚴獨家頭條

 
Chapter5 王建民的投手丘

海亞當斯飯店 錢復的餐敘奧義
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 雲門舞集開啟台灣天團時代
波多馬克河龍舟賽 來喔!燒肉粽配珍奶
國際間諜博物館 程念慈與凱德磊案
威拉德飯店 李登輝下榻的百年旅館
國家大教堂 首位外籍男高音李文智
國民隊公園球場 王建民的投手丘
赫希洪博物館 唯一典藏台灣代表林壽宇
倫威克藝廊 在美國羅浮宮發現台灣李.董
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趙心綺的皇家蝴蝶胸針很「廟」
美國植物園 你聽過「台北小姐蘭」嗎?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劉弘威、郭佩宇等台裔法官之路
國家肖像館與美國藝術博物館 何大一的照片與李明維的展演
國家建築博物館 台灣竹編、蛇窯、茶席駕到
 

推薦序 美國,那樣近那樣遠
 
二○一七年的五月底,我到美國西岸的史丹佛大學,參加當年度的北美台灣研究年會。兩天的會議中,有許多極具創造力和啟發性的報告與討論。其中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場名為「在亞洲與美國之間重構台灣性 (Re-framing Taiwanese-ness between Asia and America)」的圓桌論壇。
 
場次的發言人之一,是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知名比較文學教授史書美。她這些年念茲在茲,提倡「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企圖將台灣研究國際化、理論化,活力十足,成果豐碩,更在在引發學術界內外的注意與爭論。
 
向來勇於挑戰既有框架的她,當天發言再次引發現場熱烈反應,因為她直截了當地主張:「台灣研究就是美國研究 (Taiwan Studies is American Studies)。」
 
當天會議結束後,我和幾個同場聆聽的朋友帶著這個話題,忍不住繼續討論。我以為史書美教授是種策略性的發言,意在出其不意,刺激思考。而從當天與會人士,包括我與我的朋友們,對這個論戰展現出的高度興趣,這個策略顯然達到了目的。
 
乍聽之下,這個說法既新鮮又讓人有點困惑、摸不著頭緒。過去我們總認為,台灣身處東亞,在學院的分類上,就算不是屈身中國研究或日本研究,也往往隸屬東亞研究的行列。台灣研究如何、又為何會是美國研究呢?
 
但仔細尋思,這樣的說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在二戰之後的世界秩序中,台灣(以及棲身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很快地就站到了美國主導的陣營當中,成為了老大哥的附庸。從政治到經濟,從思想到文化,無論在有形還是無形的層面上,台灣都深受美國的影響乃至支配。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影響如此深入而全面,深刻地鑲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讓人習焉不察而以為理所當然。
 
「台灣研究就是美國研究」的說法,可謂兩面開弓,一方面提醒台灣研究的學者們,別在亟欲追求台灣「主體性」的過程中,忽略了美國透過軍事與政經力量,在這座島嶼上刻劃下的重重軌跡;一方面又是要對美國研究的領域喊話,要他們正視美國作為帝國的本質——最近有位美國歷史學者Daniel Immerwahr 出版了新書《如何隱藏一個帝國》(How to Hide an Empire),可謂所見略同。他在書中仔細追索了美國幾百年來的帝國擴張史,以及海外領地、軍事基地及其居民的待遇,提醒讀者:美國可從來就不只是一般地圖上畫出的那五十州而已。
 
我想起大學時候曾聽過一場講座,關於活動內容的細節,而今已經記憶十分模糊,唯一清晰記得的是講者之一、資深媒體人南方朔帶著自嘲嘲人地意味,說了一句:「其實我們都是﹃媚美派﹄。」他大概的意思是說,無論喜歡或不喜歡,生活在台灣的讀書人與整體的知識狀況,總是擺脫不了美國,就連許多高聲批判、言必稱「美國帝國主義」的知識份子或大學教授,當年可都曾在美國求學、生活,最後拿到學位方才歸國——也真算是一種打著紅旗反紅旗了。
 
幾年之前,我也成為了「媚美派」的一員,離鄉背井到了太平洋另一岸的這個國家求學。轉眼之間,匆匆數年過去,在這段時間內,我一方面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美國社會,另一方面也花了時間閱讀各種研究美國歷史與文化的著作,在這過程中,對於美國歷史學者不斷推陳出新、自成一格的研究取徑與視野,尤其感到驚艷,並且深受啟發,這是過去在台灣求學時,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到的世界。
 
回過頭來看,有時也會深感自己對於這個國家的無知,更會意識到台灣社會對於美國整體認識之不足。當然,我們都聽過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雖然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件事情曾經發生──都知道有條麥帥公路和一條羅斯福路,我們也看好萊塢電影、大聯盟比賽,追捧美國的各種名人明星。但我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往往也就僅止於此。以我熟悉的領域而言,在台灣的歷史學界中,美國史是極受忽視的領域,我們只有少數零星的研究者和教師,難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研究群體。
 
不過,同樣的問題好像不只出現在美國研究上,如果我們把前述討論中的美國,代換成其他與台灣息息相關的國家或地區,好像也能成立,比如日本,比如韓國,比如東南亞。
 
幾年之前,德青寫出了《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那是早在新南向政策尚未在台灣的年代,她已經捷足先登,帶我們多面地認識這個具有豐富文化歷史的鄰居。我還記得第一次讀到此書時的感動。德青不是學者出身,反而讓她不受局限,能用更為生動而親切的方式,娓娓道來異國的故事,二○一六年我第一次造訪越南,行前還特別將此書重讀了一次。至今我仍認為,對於想要認識越南的台灣讀者而言,這是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入門書。
 
幾年之後,德青隨著夫婿到了華府,展開另一段的新生活,她再次利用地利之便,開始一趟美國歷史巡禮。值得注意的是,德青不是按照一般教科書的慣例,按照時序地敘述美國的政經與社會發展,而是以華府的各個空間為線索,拉出一段又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更特別的是,她總不忘告訴我們,在這些歷史角落中,其實閃爍著台灣與台灣人的身影。所以在她的筆下,林獻堂與華盛頓、林肯與李遠哲、鄭自才與馬丁路德,可以跨時空相遇,創造一段「共有的歷史」。
 
我有時會和朋友半開玩笑地說,台美之間也是一種「兩岸關係」,儘管從太平洋的這一岸到那一岸,距離顯然是比台灣海峽的兩岸遙遠多了。每次我回台灣,搭上那十多個鐘頭的長途班機時,便會再一次認知到這件事。但透過德青的文字,也許我們會認識到,美國是如此遙遠,卻又那樣接近。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379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96頁 / 23 x 16.8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Chapter1  花旗國望遠鏡與排灣族大頭目
 
1.國會大廈 美國國會議長當起雞籠「煤」人
 
美國的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也稱為國會山莊,是美國民主圖騰,也是華府著名地標。初到華府的人,對於高坡上散發奶油色澤的蛋糕圓頂,都會留下深刻的眼球記憶。這裡除了是參、眾議員辦公的地方,也是總統就職、國慶、國葬等典儀現場,而且意想不到的是,早在美國還是「花旗」的年代(大清國把美國星條旗稱為花旗),基隆還是「雞籠」的年代,這裡,就跟台灣結緣!
 
我每次從國會大廈往倒映池(Reflection Pool)走去,晴日常見記者堵麥直播,雨天則切換成禽鳥傘朵,巍峨強大的氣場,常迎面襲來。有人說它仿自巴黎萬神殿、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我聽過更妙的一種說法是國會大廈象徵乳房,與象徵陰莖的華盛頓紀念碑,兩兩相對也遙遙相望,似乎隱含某種玄祕考量,總之,美國試圖把歐洲文明建築精華,全濃縮在這棟建築裡。
 
印第安原住民的漁獵場域
 
要介紹國會大廈,得先從北美原住民講起。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距今四千多年前,在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與安那考斯迪亞河(Anacostia River)兩河交會處的Y型沼澤地,也就是今日華府聯邦政府所在地,已有印第安人在此定居,過著捕魚狩獵的日子。
 
當時住在華府的印第安原住民,被稱為楠科曲坦科人(Nacotchtank),他們在今日國會大廈的土地上生活,其他散居的部落還有:楠蒂科克(Nanticoke)、皮斯卡塔韋(Piscataway)、波塔瓦馬克(Patawomeck)等,這些印第安人彼此都說阿爾貢金語(Algonquian),往來溝通毫無問題。
 
到了十七世紀,英國探險家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開著大船,沿著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與波多馬克河往北航行,歐洲白人首度與印第安人接觸,進行貿易,但白人帶來舊大陸的病毒細菌如天花,致使毫無抗體的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喪鐘從此敲響。
 
如今華府已不見任何印第安部落或遺跡,只剩下紅人隊(Washington Redskins)這支象徵原住民的美式足球隊名。每逢賽季,國會大廈裡的人,上自議長下到警衛,見面打招呼最好的方式就是討論紅人隊戰況。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RMG4L0O.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2107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鹿港口內疼痛中醫推薦社頭缺乏食慾看什麼科秀水肌肉、關節莫名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埔心常常心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埔鹽頸部緊繃酸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和美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竹山鎮自律神經失調改善中醫診所 田尾口內疼痛看什麼科 當地人都推薦的彰化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二水憂鬱改善中醫診所 北斗胃脹改善中醫診所 治療效果不錯的和美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永靖打嗝治療中醫 大城頻尿看什麼科 治療有成效的南投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直播主強力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